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急救护理 >
“互联网+”手段赋能服务 开启智慧急救新时代 2021-07-06 15:51:15  来源:长江日报

2021年6月1日,武汉市急救中心盘龙名流急救站开站,这是我市中心城区第66个急救站,可满足盘龙城地区周边5公里的院前急救需求,这也意味着我市中心城区“10分钟医疗急救圈”建设进程又进一步。

院前医疗急救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救车被称为“生命的摆渡车”,急救人更是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保驾护航的“生命的摆渡人”。

站在“十四五”开局的历史新起点,市急救中心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提升服务内涵,加快创新转型,为院前急救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内涵。

近年来,市急救中心以党建为引领,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淬炼出一支极具战斗力的急救精兵队伍。

强化党建引领,打造新时代党建新阵地

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市急救中心把“办实事”“开新局”作为落脚点,把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作为使命,开展进社区、进消防等一系列急救知识普及活动,将党史学习教育落到实处,中心注重常态化、制度化、品牌化,不断释放党建工作的红色动能。

今年以来,中心贯彻“思想引领、学习在先”机制,积极开展专题学习,党员干部坚持自学为主,在自学基础上抓好集中学习,加强思想认识,强化理论武装,开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中共党史专题讲座、读书班、“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加强政治引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心根据站内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和技能情况,每年定期开展心肺复苏、体外电除颤、急救设备操作的培训和复训,开展疫情防控专题培训,提升对应技能。

中心同时承担着面向市民的急救知识科普重任。今年4月,急救中心亮相第三届世界大健康博览会,引进VR设备,面向超过39万人次的参展人员,提供集中性的急救知识普及与心肺复苏术培训。

中心广泛开展院前急救普及教育工作,致力于完善社会急救链,充分利用各渠道进行全方位宣传,发放万余册急救宣传资料,举办急救知识“五进”培训活动,结合党史教育,下沉社区开展急救知识、疫情防控知识培训,增进了对党史的理解,增强了为民服务的信念,为进一步落实“办实事”“开新局”打下坚实基础。

构筑基层红色堡垒,以行动擦亮党建品牌

结合工作特点,中心创新形式深耕党建品牌,积极探索创新党建与业务特色融合的方式方法,着力把党建品牌创建融入业务工作的提升中,以更好地服务市民。

6月24日,市急救中心机关党支部、汉口党支部、120调度科党支部与江汉区常青街詹家墩社区、邬家墩社区联合开展急救开放日活动,深入百姓身边宣传急救知识,这正是中心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实践的常态。

硚口党支部持续开展人性化、标准化、精准化、一体化的“四化急救”服务,创建“示范服务窗口”“党员示范车”,创建院前急救服务品牌。

武昌党支部以急救技能普及为主题,开展进校园、进社区系列活动,今年还将继续深入机关、社区、学校、乡村、企业普及急救知识,提高市民自救互救能力。

汉口党支部的“党员示范车”对标“100”标准,即一流服务、零违规、零投诉,满意率100%,深受群众好评。一年多以来,“党员示范车”累计服务群众近万人次。

120是守护人民健康的生命线,120调度科党支部则承担着守好院前急救事业前哨的重任。为筑牢“生命线”,中心全面升级120指挥调度系统,实现市区急救指挥一体化,建立起急救资源共享、指挥调度一体、突发事件协作的急救信息网络。2020年,武汉市120电话受理量80万余次,有效派车20万余次,与“110”联动1.9万余次,平均到达现场时间11分50秒。

今年以来,中心列出项目服务清单,积极改善服务态度,提升服务水平,体现为民本色,彰显服务特色,为急救事业增添发展亮色。该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舒泉介绍,各支部积极开展党建品牌创建活动,各有侧重及亮点,下半年,将继续结合业务发展打造党建品牌。

“互联网+”手段赋能服务,开启智慧急救新时代

近年,中心进一步推进“智慧急救”建设,深入开展“5G+急救”试点工作。全面实现急救呼救定位,引导救护车快速到达,完成自有救护车5G+体温测试安装全覆盖。同时,建设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MPDS),完善“互联急救App”和“微信急救”的服务功能,上线“急救车让行播报”功能,提高急救资源利用效率。

今年,市卫健委安排专项资金,将分三批在全市60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完成院前院内急救体系化平台建设,实现急救中心、救护车、院内三方急救信息互联互通,完善和加强院前院内急救衔接机制,进一步提高危重患者医疗救治成功率,打造“患者上车即入院”的全新诊疗模式。

如有人突发心脏骤停,可供公众使用的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能在紧急关头救人一命。今年,公共场所AED配备计划正式启动,5月19日,15台AED(自动体外除颤仪)设备在市民之家完成安装,8月底,急救中心将为全市200多个地铁站点安装AED,实现地铁安装全覆盖,同时,中心也将开展一系列急救理论知识普及与AED使用技能培训。未来,急救中心会将全市AED布设情况纳入120调度系统,这幅武汉“AED地图”将掌握所有统一配置的AED设备,及时指导呼救群众取用。

中心坚持织牢织密院前急救“救治网”,推动“水陆空立体三网”建设,提升应急救治能力。目前,中心城区建成急救站66个,其中包括胸痛、脑卒中、高速公路创伤、新生儿、高危孕产妇、传染病、精神病等特色专科急救站9个,新城区急救站也已达25个。2019年建成的武汉市急救中心太子湖空地急救站已成功用直升机转运救治近百名患者。目前,还有在建空地急救站1个,建有规范停机坪8个,并将在东湖畔建设我市首个水上救援基地。

到2022年底前,中心城区将布局70个急救站、3个空中急救站、3个水上急救基地,覆盖全市域的立体急救网络将满足人民群众对急救资源的需求,拓宽急救版图,提高急救效率,提升急救质量,开创武汉急救事业的新格局。

市急救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江旺祥表示,中心一直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放在首要位置,“十四五”期间,将大力开展智慧急救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让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救治信息互通成为现实,让救治关口不断前移。中心将继续创新延伸服务边界,让党建与业务深化融合,以新担当、新作为,构建优质、高效、智慧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热点文章
新闻资讯
热点 图片
版权所有 深圳市诺达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www.thea.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0032899号
投诉电话:18730283029 薛主编